二手车市场上那些看似“精明”的合同条款,可能正在把车商自己推进火坑? 最近,越来越多二手车商因为私自订立的“流氓合同”惹上麻烦,即便消费者签了字,法院也可能以“违背公平原则”判车商赔钱甚至罚款!
这些看似保护车商的条款,实则漏洞百出,最终成了砸自己脚的石头。
二手车交易中,有些车商喜欢在合同里玩文字游戏。 比如,条款中写“行驶里程以表显为准,甲方不保证真实性”。这种约定在全国各地的司法裁判中存在争议,一旦闹上法庭,商家很可能吃亏。
因为经营者提前打印的格式条款,如果消费者无法协商修改,法院可能直接认定它无效。 法律明确规定,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必须公平确定权利义务,并对关键条款履行提示说明义务。
还有更过分的,合同要求买方自行检查车况,且购车后不得以车况不符提出异议。 这种条款看似甩掉了责任,实则违反了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。
该法规定,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等耐用商品,消费者在六个月内发现瑕疵争议的,由经营者承担举证责任。 车商想靠一纸合同逃避法定责任,根本行不通。
违约金的设定也是重灾区。 部分合同单方面强调买方延迟过户的违约责任,却只字不提卖方可能因车辆手续抵押、证件不齐而拖延的情况。
根据《民法典》,违约金过分高于损失可请求减少,且守约方有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。 一些合同约定超高的违约金,最终可能不被法院支持。
2023年初,长沙一名二手车中介陈某因赌博欠债,利用身份实施“一车多卖”骗局。他收取客户购车款后不履行订车义务,伪造转账凭证和聊天记录,最终涉案金额近150万元。
2024年7月,宁乡市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七年,并处罚金五万元。 这种通过合同手段实施欺诈的行为,不仅面临民事赔偿,还可能追究刑事责任。
合同中的模糊表述也常引发纠纷,例如,“钥匙”数量不明确,“复印件”指何种文件不清,“保险单”是交强险还是商业险未说明。 这些细节看似小事,却都是日后扯皮的导火索。 补救方法虽简单,只需手写补充,许多车商为图省事留下漏洞。
部分车商甚至在条款中耍小聪明,比如写道“如有违约,乙方赔偿对方违约金”,试图将违约责任仅限定于买方。
这种意图在法庭上难以得逞,裁判者会按常理解释为由违约方承担责任。 合同解释需符合《民法典》规定,不同用途合同还需遵守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《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》等行业法规。
消费者遇到问题并非只能吃哑巴亏。 法律途径是有效的维权手段。 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,一旦撤销,合同自始无效,可要求恢复原状。 卖车人需承担举证责任,提供沟通记录、录音等证据证明欺诈事实存在。
2025年,佛山一名消费者购买本田冠道二手车后,发现车辆实际里程超17万公里且存在事故记录。 车商以合同中的“不保证车况”条款推责,律师指出该条款属霸王条款,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。
目前案件审理中,法院已冻结车商账户资金30余万元。 这显示司法实践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倾向。
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和消费者协会也积极介入纠纷处理。 消费者可向这些部门投诉,由行政机关调查监管,督促车商解决问题。 行政力量的介入常能更快化解争议,避免诉讼漫长流程。
签订二手车合同前,消费者应仔细阅读条款,特别是车辆状况、违约责任、过户手续等关键内容。对不理解或不合理处应及时提出修改。 要求商家将所有口头承诺写入合同,避免相信无法落实的空话。 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律师帮助审查合同,确保条款合法合规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创通网配资-陕西股票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门户是什么-股票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